茶好不好,一定要親口喝過。葉底也要親手捏過,湯色最好也親眼目睹。
茶葉品質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因素,影響普洱茶品質的..
因素一:茶種。
雲南大葉種與小葉種在內含物質含量上、口感滋味上、耐泡度上存在明顯差異,大葉種優於小葉種。在普洱茶原產區的古茶園中有多個古茶園中大葉種、小葉種並存。
因素二:土壤。
《茶經》載:“其地,上者生爛石,中者生礫壤,下者生黃土。”清代《普洱府志》“物產”部分載:“其余小山甚多而以蠻松產者為上。大約茶性所宜,總以產紅土帶沙石之阪者多清芬耳”。
土壤是影響普洱茶品質的因素之一,早在清代阮福《普洱茶記》也載:“又云茶產六山,氣味隨土性而異,生於赤土或土中雜石者好,消食、散寒、解毒。”即使是同種類的茶,其所生長的土壤不同,其成份及其比例、氣味、滋味、色澤也會有別。
因素三:氣候。
生長在同類土壤的同種茶,所處的氣候不同,其茶質也不同。而氣候又受所處的緯度與海拔的影響。普洱茶生長在雲南邊疆,其地理特點是緯度低,海拔差異大(最低海拔76.4米,最高海拔6663,6米)。
由於海拔差異大,不同地區溫度差異很大,即使在同一縣不同鄉村,溫度差異也很太,有所謂"十里不同天"的氣候特點。
因素四:樹型。
以茶樹進化類型分類:野生型、栽培型、過渡型。以茶樹種植管理方式分類:野生茶、茶園茶(野放茶、台地茶)。以市場自然分類:古樹茶、野放茶、台地茶(狹義)。
那是不是野生型的茶最好?非也。因為野生型的茶未經過人工馴化,茶葉內保存有較多對人體有害的物質。
因素五:光照。
陸羽的《茶經》卷上就載:“陰山坡穀者,不堪採性凝滯,結瘕疾。”茶樹極需要日光,日照時間長、光度強時,茶樹生長迅速,發育健全,不易患病蟲害,紫芽就是因光照多而產生。
因素六:活性。
活性很好的普洱茶,才是值得存放的普洱茶。反之,失去了後期轉化的意義。
因素七:樹齡。
在清代《普洱府志》“物產”部分載:“茶之嫩老又則別之”。同山坡、同樹種和樹型、栽培管理方式及養分都相同的高齡老樹茶之味,比低齡嫩樹茶純厚又甘甜,也更耐泡;而低齡嫩樹茶味,比高齡老樹茶苦澀。
因素八:採摘時節。
陸羽的《茶經》卷上就載:“凡採茶,在二月,三月,四月之間…其日,有雨不採,晴有云不採,晴,采之。”其它因素相同的條件下,春茶的色澤、茶味都比秋茶優良,秋茶又比夏茶優良。
因素九:生態性。
最好的例子,就是喬木和台地茶。喬木生態性好,生態平衡,而台地茶不然,需要人工管理裁剪施肥,農殘存留的機率比較高。
因素十:殺青程度。
殺青程度與殺青溫度和殺青時間的長短有關。殺青不熟,不僅所加工成的乾毛茶形狀、色澤差,茶湯帶綠色,其味還會帶有青生的氣味。殺青過甚,色黑且不易抖散,甚至炒焦而帶糊味,故宜在適溫下延長炒青時間。
因素十一:曬青與烘青。
日曬是普洱茶有別於其他茶類的重要工序,習慣上將日曬乾燥的茶叫曬青,將鍋炒乾燥的叫炒青,烘房乾燥的叫烘青。
因素十二:選料與製作標準。
選料與製作要求越高,成品質量越優。選料包括收購何種毛料和篩選時選取何料。製作要求包括篩選、配料、蒸壓、乾燥、包裝等工序。篩選是關鍵而又艱苦的人工。
因素十三:加工與再乾燥環境。
加工與乾燥是影響普洱茶品質的因素,也屬於後天因素,廠房內外無污染者的質量較優,另蒸壓用的水最好是取自乾淨無污染山泉。
因素十四:儲存環境。
倉儲是普洱茶的第二次生命。應保存在透氣而避風、透光而避曬、溫熱避烤、乾濕適度又無任何污染的場地。
.jpg)